胆囊息肉属于胆囊小隆起性良性疾病变的一种,系指在胆囊壁上产生增生性隆起性疾病变,不超过15毫米者其发边频率在胆囊切除手术病例的3.6~11.3%,胆囊息肉有以下几种:
1.胆固醇性息肉: 占4.4%,是体内胆固醇代谢发生障碍时,在胆囊粘膜面,有时可出现单个或多个聚集在一起的小结节状息肉,这是由于固有膜内出现大量泡沫状细胞(即胆固醇巨细胞),而极度肿胀的各个粘膜皱襞拥挤在一起而成,呈桑椹状、蒂很细,约3—10mm大小,好发在胆囊颈部与体部,呈柠檬色或混有红色胆石并发率约10%。组织学上息肉表面覆益一层圆柱上皮,内部充满大量吞噬胆固醇的泡沫细胞,实际上本病是一种胆囊瘤样病变,而并非是真正的肿瘤,是否为癌前期病变尚不清楚。例1即属于此型。
2.增生性息肉或称腺肌瘤样增生:多发生在中年扫女,通常不引起明显症状。有人在1333例胆囊造影中,曾发现本病变62例,占4.6%,故并非十分罕见。病变多发生在胆囊底部,直径约2—5mm,多在1.0mm以下。切面灰红略呈蜂窝样结构,主要位于肌层,多扩展到浆膜下层,并向腔内隆起,与正常胆囊壁界限分明,60%病例合并胆囊结石。镜下:可见胆囊粘膜上皮及其平滑肌层同时增生,构成腺肌瘤样组织象,其中含有多数由柱状细胞构成的大小腺腔,腔内可含有粘液,围绕腺腔有数量不等的增生平滑肌组织及肠上皮化生等。
3.胆囊良性上皮性肿瘤(腺瘤),极罕见,据报告在1108例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中,仅发现6例腺瘤,患者多为老年妇女,肉眼所见为圆形的粘膜隆突,偶而带蒂呈息肉样,长度在10mn以内,组织学上由密蒂以柱状细胞和腺泡构成,细胞一般单层,核大小一致,分泌粘液,腺腔可因粘液贮留而扩大,间质结缔组织极少。有时间质较多,呈纤维腺病的构象。例2属于此型。
4.炎症性息肉:占0.8%,息肉呈扁平状或尖球形,约2—5mm大小,有蒂,表面呈轻度乳头状,常伴有发红或肿胀。组织学上被覆的上皮呈乳头状增生,间质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充血,水肿等。
5.淋巴性息肉;占0.4%,多发,约1—3mm大小,球形,波面平滑,无蒂,组织学上被覆上皮是萎缩的,上皮下伴有淋巴滤泡形成并可见有淋巴组织增生。
以上各类胆囊息肉样变病变或真性腺瘤性息肉的主要症状,都是右季肋部疼痛,占87.9%,其中不合并结石例占39.4%。实际上与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很难区别,故单纯根据临床症状不能确诊,为明确诊断,一般首先做B超检查。
©濮阳东方医院 版权所有 “注:本站所有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
$("#banner").KandyTabs({classes:"kandySlide", action:"slifade", stall:8000, type:"slide", auto:true, direct:"left", resiz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