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情绪会不会引起胃病?胃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胃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好胃溃疡的关键。
一. 因郁致病 病起郁增
有一些慢性胃病的患者,患病前就有神经衰弱,长期失眠、焦虑、忧郁;或由于过度的精神刺激、心境不佳、长期情绪低落等。结果,植物神经机能失调,导致胃部血管痉挛性收缩,胃粘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等,长期失调则发生慢性胃病。祖国医学也认为,“忧思伤脾”。中医辨证中,脾虚是慢性胃病的主要病机。因此,由于具有否定性质的不良情绪的反复刺激,导致了躯体器质性疾病——慢性胃病。经治疗后,病情会有所好转,但每因饮食不节或不良情绪因素而使病情反复。这样,就给患者本来忧郁的心头更罩上一层阴影,认为自己的病是不可救药了,甚至产生恐癌心理。这些都会加重患者的忧郁情绪,产生不愉快的心境,自然更加重了疾病的症状,导致心、身两方面的病理因素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根据观察,这类患者大多数平素体质较差,内倾性气质,他们的神经过程平衡失调,表现在感受性过强,对外来的刺激和自身的不适的感觉域限小;情绪兴奋性强,且不易平复,兴奋不外显。对于这类病人的治疗,要把心理治疗和通过锻炼增强体质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二. 因病致郁 郁久难伸
还有一类慢性胃病的患者,由于饮食失节、饮酒、劳累等原因发病,因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或根本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及生活规律,使病情逐渐加重,蕞后影响到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患者经常感到胃部胀痛不适,饮食日益减少,身体逐渐消瘦;尤其是自觉精神不振,对该做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祖国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胃部不适而影响睡眠更使患者苦恼。这些身体的不适作为一种精神刺激,使病人开始焦虑、烦躁,这时如果治疗上能缓解其症状,不良情绪自然会消失;但如果治疗不满意,病情不见减轻,或由于患者社会、家庭责任心太强,担负着病前能承担,但现在对他来讲是太重的担子,则治疗效果也不会好。长期下去,焦虑有增无减,蕞后当患者意识到自己再不能象从前那样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后,他的情绪会急转直下,变得忧郁、淡漠、懒惰了。此时,不良的心境“固着”住了,患者对工作有心无力,对治疗没有信心,身心的双重病苦,使患者不能自拔。这类患者多数病前事业心较强,外倾性气质,由于躯体疾病的刺激,他们的神经过程平衡也失调了,耐受性减弱,注意力下降,不耐从事较大负荷的工作;反应敏捷性变差;情绪兴奋性增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争取较好的用药效果是治疗这类患者疾病的关键。
濮阳东方医院 ©版权所有 “注:本站所有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