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俗称“小肠串气”。其形成原因,是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分为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诱发疝气的原因有哪些?
西医观点:
疝气的发病原因与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过高两个因素有关。
腹壁强度减弱又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禀赋不足的如腹膜鞘状突未闭、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或宽大的腹股沟三角等。后天性的原因有手术切口,外伤、炎症、感染等。
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很多。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幼儿经常嚎哭等。
中医辩证:
疝气的发病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肝气郁滞 忧思、愤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窜于少腹而发病。
2、寒湿内停 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而发病。
3、中气下陷 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人肝肾亏虚、筋脉松驰、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疝气的症状
疝气的症状最主要的是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或健康门诊时发现的。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的上升,最常见的原因是哭泣,其他的还有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的出现,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
当病儿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
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小孩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的不便。
©濮阳东方医院 版权所有 “注:本站所有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
$("#banner").KandyTabs({classes:"kandySlide", action:"slifade", stall:8000, type:"slide", auto:true, direct:"left", resize:false});